宋代茶盞研究
宋代崇尚茶道,斗茶之風盛行,上至皇帝,下至市井百姓皆講究斗茶,文人士大夫品茗抒發(fā)情懷,感悟人生,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,然,要對茶道最了解莫過于宋代皇帝宋徽宗,集天下的資源于一堂,各種好茶各種瓷器皆為之所用,做為一個藝術的皇帝,對茶道也有相當的研究,著有大觀茶論來論述當時的茶道,對茶盞的記載,盞貴青黑色,玉毫條達者為上。文人士大夫稱之為兔毫盞。宋代詩人贊美茶盞,有稱之為,兔褐金絲寶碗,紫甌,鷓鴣斑,兔毫霜,兔毫盞。
對茶盞的文獻記載,多出自宋代的詩句和宋代遺留下來的碎片化的文章典籍,今人難免對碎片化典籍有誤讀和片面理解,又現今人們浮躁心理,對古文詩詞一知半解,一句詩句有一百種解讀,然,沒有實物為證,都是紙上談兵,還是要結合茶盞標本來理解文獻和古代詩詞的含義。
如今還有好多宋代瓷器窯址都沒有找到,如哥窯,在沒有窯址出土實物,人們對哥窯就有了疑惑,猜測是宋代的哥窯是否真實存在,金絲鐵線是否宋代官窯燒造等等疑惑,但事物是相互存在的,如今金絲系列標本的出現,可以很好的解釋宋代工匠的超高水平和瓷業(yè)的發(fā)達,在宋代時已經可以完美的燒造出金絲茶盞,金絲茶盞標本發(fā)現于麗水市附近,可以佐證民間流傳的關于哥窯的章生一,章生二故事,對確定窯址有一定的可靠性。
宋時崇尚理學思想:存天理,滅人欲。講究以儒學為主,結合佛道,三者合一建立自已的價值觀,表現在生活中既是親近自然,天人合一,體現在書畫上就有了出塵的氣質,表現在器物上灑脫逍遙,雅俗共賞,特別是宋代茶盞,絢麗多姿,繽紛奪目,如宇宙般浩渺無窮,于平淡中孕育驚奇。
下面我們來考證下宋代文獻中的茶盞;宋徽宗著大觀茶論說;盞色貴青黑,玉毫條達者為上,取其燠發(fā)茶采色也。底必差深而微寬,底深則茶宜立而易于取乳,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,然須度茶之多少。用盞之大小,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,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。盞惟熱則茶發(fā)立耐久;用實物標本來說明
青黑色茶盞
當然,茶盞的造型上如何理解,這需要古文字學家的解讀,現有標本皆是束口盞為多,撇口多出現在青白盞和喝茶
2.宋代詩人黃庭堅寫過一首贊頌茶盞的詩
西江月;茶? ? ? ? ? ??兔褐金絲寶碗,松風蟹眼新湯。無因更發(fā)次公狂。甘露來從仙掌
那兔褐金絲寶碗長啥樣,如果你沒見過標本,就理解不了,可能大概理解就是兔毫盞
按照【方輿勝覽】的說法是毫變盞,然,毫色異者,土人謂之 毫變盞 ,其價甚高,且艱得之。這說明毫變盞之珍貴,宋代大文毫黃庭堅對這類的茶盞描述的更加準確
如今這類茶盞標本還沒有人能夠燒造的出來,還沒有人能夠達燒造出宋朝人的水平,這也是首次系統(tǒng)的展示,從一知半解把標本裝塑料盆里到研究茶盞的文化用報紙包,以為是金兔毫,到如今視若珍寶,知道是兔褐金絲寶碗。無因更發(fā)次公狂,甘露來從仙掌。這茶掌的大小也有了體現。
3.陳蹇叔撰《郎中出閔漕別送新茶》曰:“鷓鴣碗面云縈字,兔毫甌心雪作泓。
黃庭堅,滿庭芳?北苑龍團。纖纖捧,冰瓷瑩玉,金縷鷓鴣斑
鷓鴣茶盞應該是多種多樣的,可以參考標本和鷓鴣鳥,藝術來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,只有實物考證和茶盞的標本才能證實宋代鷓鴣斑茶盞是何模樣,金縷鷓鴣斑就好理解了,金縷玉衣大家都知道,那金縷鷓鴣斑就是穿插在一起的金線,鷓鴣斑紋映射在其中。
4,茶盞茶色白,宜黑盞,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(5),其坯微厚,恢萌饒牙洌釵茫饈前幸擼叩暮謨圓枵當甌
蔡襄撰《試茶》曰:“兔毫紫甌新,蟹眼清泉煮。雪凍作成泥,云間未垂縷。
下面這個標本契合宋代哪句詩詞
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
天子歲嘗龍焙茶,茶官催摘雨前牙。聞香已入中都府,團品爭傳太傅家。小石冷泉留早味,紫泥新品泛春華。吳中內史才多少,從此莼羹不足跨。
詩中的紫泥是真的紫泥,應該就是紫砂壺的前身,這些標本都是用紫泥做的茶盞
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
這些茶盞標本一些來自杭州附近,有宋代趙彥衛(wèi)《云麓漫鈔》,書中也曾記載:“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,越乃艾色?!R安亦自燒之,殊勝二處。當然還有龍泉窯標本,下期論述
一些來自金華地區(qū)祖?zhèn)?,一直放地下室,直到研究茶盞的開始,這類茶盞有金絲,銀絲,游絲,鷹爪等在宋代詩吃詩詞中皆有論述,這應該都是一個窯址出來的,按照推斷應該在麗水地區(qū)境內和哥窯的窯址距離不遠,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,估且拋磚引玉,更多的考證還有待發(fā)現
宋代斗茶是怎樣的斗法
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,上起皇帝,下至士大夫,無不好此。宋徽宗趙佶撰《大觀茶論》,蔡襄撰《茶錄》,黃儒撰《品茶要錄》,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,宋代斗茶之風極盛。
每年清明節(jié)期間,新茶初出,最適合參斗。古人斗茶,或十幾人,或五六人,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,還有店鋪的老板,街坊亦爭相圍觀,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。
斗茶的場所,多選在有規(guī)模的茶葉店,前后二進,前廳闊大,為店面,后廳狹小,兼有小廚房,便于煮茶。有些人家,有較雅潔的內室,或花木扶疏的庭院,或臨水,或清幽,都是斗茶的好場所。
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,輪流烹煮,相互品評,以分高下。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,再碾成粉末,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。斗茶,或多人共斗,或兩人捉對廝殺,三斗二勝。[1]
斗茶內容
斗茶內容包括:斗茶品、斗茶令、茶百戲。
斗茶品
斗茶品以茶新為貴,斗茶用水以活為上。一斗湯色,二斗水痕。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,純白者為勝,青白、灰白、黃白為負。湯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藝,茶湯純白,表明采茶肥嫩,制作恰到好處;色偏青,說明蒸茶火候不足;色泛灰,說明蒸茶火候已過;色泛黃,說明采制不及時;色泛紅,說明烘焙過了火候。其次看湯花持續(xù)時間長短。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,調制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,然后燒水煎煮。如果研碾細膩,點茶、點湯、擊拂都恰到好處,湯花就勻細,可以緊咬盞沿,久聚不散,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。點茶、點湯,指茶、湯的調制,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。點湯的同時,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,使之泛起湯花,稱為擊拂。反之,若湯花不能咬盞,而是很快散開,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,這就輸定了。水痕出現的早晚,是茶湯優(yōu)劣的依據。斗茶以水痕晚出為勝,早出為負。
有時茶質雖略次于對方,但用水得當,也能取勝。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、水質及煎后效果,不能盲目而行。
斗茶令
斗茶令,即古人在斗茶時行茶令。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,皆與茶有關。茶令如同酒令,用以助興增趣。
茶百戲
茶百戲,又稱湯戲或分茶,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。即將煮好的茶,注入茶碗中的技巧。在宋代,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,有人把茶百戲與琴、棋、書并列,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。宋人楊萬里詠茶百戲曰:分茶何似煎茶好,煎茶不似分茶巧……
茶百戲,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。若山水云霧,狀花鳥魚蟲,如一幅幅水墨圖畫,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。
斗茶所用茶盞
說到斗茶,不能不說茶盞。宋代盛行斗茶,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,產于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,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福建的建窯盞,即著名的建盞。因其色黑紫,故又名烏泥建、黑建、紫建。另外還有江西吉州窯的吉州盞,以富于禪意的木葉天目盞和貼花天目盞著稱。
建盞中以兔毫盞最為人稱道。兔毫盞釉色黑青,盞底有放射狀條紋,銀光閃現,異常美觀。以此盞點茶,黑白相映,易于觀察茶面白色泡沫湯花,故名重一時。蔡襄《茶錄》曰:茶色白,宜黑盞,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,其坯微厚,最為要用。出他處者,或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白盞,斗試家自不用。宋代祝穆在《方輿勝覽》中也說:茶色白,入黑盞,其痕易驗。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,松風蟹眼新湯,即為詠此茶盞的名句。
制作建盞,配方獨特,窯變后會現出不同的斑紋和色彩。除釉面呈現兔毫條紋的兔毫盞外,還有鷓鴣斑點、珍珠斑點和日曜斑點的茶盞,這些茶盞分別稱為鷓鴣盞、油滴盞和日曜盞。它們最適宜斗茶,黑釉油滴盞我不陌生,原來我家就藏有一件這樣的古董,乃殷實的祖上所傳。束口,深腹,卷足,盞面有諸多均勻的珍珠斑點。這種茶盞,一旦茶湯入盞,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芒,為斗茶平添一份情趣。
勝負標準
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,主要有兩方面。
一是湯色。即茶水的顏色。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,青白、灰白、黃白,則等而下之。色純白,表明茶質鮮嫩,蒸時火候恰到好處,色發(fā)青,表明蒸時火候不足;色泛灰,是蒸時火候太老;色泛黃,則采摘不及時;色泛紅,是炒焙火候過了頭。
二是湯花。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。決定湯花的優(yōu)劣要看兩條標準:第一是湯花的色澤。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,因此,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;第二是湯花泛起后,水痕出現的早晚,早者為負,晚者為勝。如果茶末研碾細膩,點湯、擊拂恰到好處,湯花勻細,有若冷粥面,就可以緊咬盞沿,久聚不散。這種最佳效果,名曰咬盞。反之,湯花泛起,不能咬盞,會很快散開。湯花一散,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(茶色水線)。因此,水痕出現的早晚,就成為決定湯花優(yōu)劣的依據。
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,只要盞內漂有湯花,不管在何位置,透過湯花看相應部位盞底兔毫紋(油滴紋)都有被咬住的樣子,如果湯花在盞內飄動,盞底兔毫紋(油滴紋)則有被拉動的現象,非常生動有趣,這也是人們?yōu)楹蜗矏弁煤?油滴)盞的原因。
現代惠州民間斗茶,有根據現代的評茶標準去斗茶,評選依據:干茶(形狀、色澤)、湯色、口感、葉底、作綜合評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