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

曹植《感甄賦》為誰而作?

來源:www.hztdqczl.cn???時間:2022-04-14 10:24???點擊:225??編輯:溫海???手機版

最近我在寫作《史上男女那點事兒》,開篇之作選擇的便是《甄宓之死》。

為此,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,對曹丕,曹植哥倆與甄宓的情感糾葛,做了一點探討,僅就此問題說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,以期與大家交流。

我認為《感甄賦》就是為甄宓所作,否則,有些事不好解釋。

這一觀點不是我的首創(chuàng),并非是我獨出心裁,只是我覺得這個觀點更靠譜。

史上亦有不少人持此觀點,但反對的人更多,就此一一說明我的看法,敬請指教!

01

曹植與《感甄賦》

才高八斗的曹植,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,其所作《感甄賦》 , 尤其文采斐然,情感風流,為后人廣泛傳頌。該賦采用浪漫主義的筆調(diào),抒寫了自己對洛水之神炙熱的愛慕之情。

該賦原稱《感甄賦》,后來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讀后,為避母諱改為《洛神賦》。

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讀了《洛神賦》之后,感于這段人神之戀,情不自禁,一揮而就作《洛神賦圖》。在之后關于《洛神賦圖》的賞析論述中,時??吹浇榻B曹植與甄氏幼年相戀 , 卻鬼使神差 , 最終甄氏嫁給曹丕的故事,這個在正史中從來沒有記載過,更不可信。

唐代知名學者李善在其《文選注》為《感甄賦》作注解時 , 他說:

曹植離開京城返回封國,途經(jīng)洛水,想起了甄后,并與之相見,得到甄后以珠玉相贈,悲喜不能自勝,于是作了《感甄賦》。

02

《感甄賦》究竟為誰而作

一般認為有三種觀點:

第一種是唐代知名學者李善《文選注》的說法 , 認為這篇賦就是曹植為感念其嫂子甄宓而作。

李善在為《感甄賦》作注解時 , 敘述了“賚枕”一事作為旁證。

“(曹植)黃初中入朝,帝示植甄后玉縷金帶枕,植見之不覺泣。時甄后已經(jīng)被郭后讒死,帝已尋悟,因令太子留宴,仍以枕賚植?!崩钌疲?30—689),唐代知名學者,江都(今揚州)人(一說為江夏人)。史書上稱他清正廉潔、剛直不阿,有君子的風范和韻致。《文選》,是由梁昭明太子蕭統(tǒng)主持編撰的、匯集前代優(yōu)秀文章的一部經(jīng)典著作,曾經(jīng)在歷代文人中產(chǎn)生過極大的影響。當時,李善曾在“文選學”的開山祖師、揚州人曹憲的指導下,為《文選》作了詳細的注解 , 而使“文選學”真正成為一門顯學。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,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等人,就抱著“寧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”的態(tài)度,支持這個觀點。

李商隱在其詩文中曾經(jīng)多次提到曹植“感甄”的情節(jié),有“君王不得為天子,半為當時賦洛神”之句。不過 , 用李商隱的詩作證,不太靠譜。因為他老人家寫的詩,好是好,就是一千多年來,很少有人明白他到底想說啥。

現(xiàn)代學者郭沫若在《論曹植》中說:“子建(曹植)對比自己大十歲的嫂子曾經(jīng)發(fā)生過愛慕之情,大約是無可否認的事實。”

他認為魏晉時期,男女關系比較浪漫,曹植對自己美麗的嫂子產(chǎn)生愛慕之情并不奇怪。

還有人分析認為,甄氏被殺以及曹植兄弟,叔侄關系緊張等,其原因就是由于曹植與甄氏的這段情感糾葛。

也有人說,所謂的“長寄心于君王”中的君王不是指曹丕,而是指曹植。是甄氏對曹植表達心跡之語,而不是曹植向曹丕寄托忠臣之心。

第二種是“寄心帝王”之說

李善的“為甄氏而作”的說法,猶如“一石激起千層浪”,輿論嘩然。

曹植愛上了他的嫂子,這不是“不忠不義”的違逆之舉嗎?

千百年來,人們對此爭論不一。

自然就有許多人為曹植辯護,否認《洛神賦》是為感甄而作。

唐宋明清的一些文人學者認為,甄氏本是曹丕的妃子,小叔子愛慕嫂子,臣子暗戀國母,這是大逆不道不成體統(tǒng)的事情,曹植斷不會如此去做。

因而必須辯偽正本,對“為甄氏而作”之說,口誅筆伐。

他們?yōu)榇颂岢龇歉姓缰鞯闹T多理由,為曹植辯護。

認為《洛神賦》實乃“托辭宓妃以寄心文帝”,是“長寄心于君王”,是向曹丕表達自己的忠君之情,以求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。

寫作這篇賦時,曹植正處于政治苦悶之中。

此賦借人神戀愛的悲劇,來抒發(fā)對君王的一腔衷情和懷才不遇的感慨,借洛神之口說出曹植的心聲。

第三種說法是為亡妻崔氏而作。

一直以來,為“甄氏而作”的說法都占據(jù)主流地位,而“寄心帝王”的說法也大有人在。

但還出現(xiàn)了另一種說法,就是曹植描寫的是為了悼念亡妻崔氏。

崔氏是當時名士崔琰之兄的女兒,嫁給曹植為妻。

因為曹操頒布了“提倡節(jié)儉,反對奢侈”的詔令,崔氏穿衣太過華麗而被曹操下令誅殺。

之后許多年,曹植都沒有續(xù)正妻。

曹植就是懷念當年與崔氏一同度過的幸福時光有感而作,其形象鮮明而具體,絕不似出自想象。

而且說,妻子當年拋棄自己而去,如今“人神之道殊”,天人兩隔。

《三國志》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曰:植妻衣繡,太祖登臺見之,以違制令,還家賜死。03

我認為《感甄賦》就是為甄宓所作

首先看一下“寄心帝王”一說,為此尋找的理由吧。

其一,李善的《文選注》本無此注,是宋人刊刻時誤引的。

其二,圖謀自己的嫂子,這是“禽獸之惡行”,講究操守的曹植斷然不會那么做。

其三,即使曹植真的愛上自己的嫂子,在當時他也絕對沒有那么大的膽量 , 寫《感甄賦》以表達自己的情感。

其四,“賚枕”的說法不合理,純屬無稽之談。曹丕是君王,怎么可能做出如此荒誕的事情來哪?畢竟小叔子愛慕嫂子不是啥好事,于己于人都不該聲張的。

其五,曹植時年十四歲,甄宓已經(jīng)二十四歲,在年齡上是不合理的。

進而,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《感甄賦》的甄,并不是“甄后”的“甄”,而是“鄄城”的“鄄”,二者通假,“感甄”乃是“感鄄”的訛為。

看到這些理由,我是笑了,不知道你們怎么看?

盡信書不如無書。

同樣的道理,對于史書也應該是如此,但不是說懷疑一切?;镜臍v史史實,我們還是要尊重。

甄洛 , 文昭甄皇后(183年1月26日-221年8月4日),名不明,又稱甄夫人。中山無極(今河北省無極縣)人,上蔡令甄逸之女。

魏文帝曹丕的第二任正妻,魏明帝曹叡生母,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以后被賜死,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為文昭皇后。兄弟姐妹三兄

甄豫,早終

甄儼,舉孝廉,大將軍掾、曲梁長

甄堯,舉孝廉

四姐

甄姜

甄脫

甄道

甄榮

甄氏,三兄四姐,都有名字,就這個曹丕的夫人,曹叡的母親甄皇后,卻既無名,又無字。這可能與為尊者諱的原因吧,貴為皇后,諱言其名。

后人有稱作甄宓,有稱作甄洛。無論是叫啥,似乎都與《洛神賦》有關。

甄氏出生在公元183年,按照農(nóng)歷應該在182年底,比曹丕大五歲,比曹植大十歲。

甄氏三歲的時候,其父親就去世啦,那應該是在185年左右。

沒有史料記載,曹操與上蔡縣令甄逸有來往。何況曹丕出生都是這之后的事,不必說曹植啦。

在鑒賞時經(jīng)??吹秸f曹植與甄氏少年相識相戀,不知道根據(jù)是什么?

年齡差距太大不說,兩家有交往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哦。

204年,曹操攻破鄴城,曹丕首先到達袁府見到甄氏,贊嘆其美貌,請求父親賜給自己。此時曹丕十八歲,曹植十三歲,甄氏已經(jīng)二十三歲啦。

甄氏才貌出眾,品行賢德,未嫁給袁紹次子袁熙之前,在娘家時就很有名聲。

許多人就以此來黑曹氏父子,說父子三人都對甄氏有想法,還說曹操把甄氏讓給了曹丕,甚至說為此曹操遲遲不肯把世子之位給曹丕。

這些都沒有史料記載,我覺得不太靠譜。

男女授受不親,作為貴為丞相的曹操府上,不可能不遵守這些禮儀。

盡管都是具有浪漫情懷的文學青年,但彼此之間的忌諱,應該是不可缺少的。

但畢竟是一家人,小十歲的小叔子見到嫂子的機會肯定是有的,而且還不止是一次兩次。

對于美麗而且會寫詩的嫂子,產(chǎn)生一種愛慕之情,也很好理解。

特別是發(fā)生在具有豐富浪漫情感的才子曹植身上,毫不足奇。

我認為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感情,絕不至于是“不忠不義”地大逆不道。

具有小資情調(diào)的甄氏對這個小十歲的小叔子的文學才華,非常欣賞,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
對于父親曹操和兄長曹丕來說,對于叔嫂此時的這種情感,不會是諱莫如深,還可能是非常贊賞,而且樂見其有。

畢竟曹氏家族不太崇尚儒家那一套,沒有那么多的清規(guī)戒律,不以為就是大逆不道。

至于說李善的《文選注》沒有記載,宋人誤引之類的不足為憑。

至于說這份情感是“禽獸之惡行”,講究操守的曹植斷然不會做,這個就是自說自話啦。

這里我說得是曹植與甄氏彼此欣賞,甚至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相互產(chǎn)生愛慕之情是可能的,我贊同郭沫若先生的說法。

但這絕不是說叔嫂之間,有啥茍且之事,這是兩回事,沒有史料記載這事。

因而,我的結論是:感情是有,但絕沒有也不可能有茍且之事。

否則,《感甄賦》就無從說起。

至于說“甄”“鄄”通假,純屬臆測。

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,曹操去世,曹丕接受禪讓做了皇帝。

次年,三十歲的曹植被徙封為安鄉(xiāng)侯,食邑八百戶;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。是年曹植作《野田黃雀行》,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。

黃初三年(222年)四月,曹植被封為鄄城王,食邑二千五百戶。

也就是在曹植去京都謝恩之后回鄄城的途中,寫下了《感甄賦》。

這個“甄”如果說“鄄”的話,曹植感“鄄”的啥哪?

鄄城之風土人情?顯然不會是,有說法曹植就出生于鄄城。但從整個賦來看,幾乎看不出曹植是對這個鄄城的愛慕,失落的情感。

如果說此時曹丕猜忌曹植,曹植感到政治上不得志,心情郁悶,對由安鄉(xiāng)侯改封鄄城侯,表示不滿的話,就不能說曹植要表達“寄心帝王”的情感啦。除非是說了違心的話:我很開心,你把我從安鄉(xiāng)侯弄到了鄄城來,我從這里出生,就讓我開心的在這里安度晚年吧!顯然不合常理。

如果是感恩曹丕將自己由鄄城侯改封鄄城王,那應該是哥倆矛盾的緩和,是政治上重新有了機會,理該是心情大好,不該用戀愛失敗來表現(xiàn)自己對理想追求破滅的絕望。

因而,“甄”“鄄”通假一說 , 太過牽強附會。

當然,礙于禮教名分,曹植不能做出非分之舉,通過詩詞歌賦委婉地表現(xiàn)自己不滿的情感,是可能的。

但取一個《感甄賦》的名字,就莫名其妙啦,讓人費解。

由此,我認為,《感甄賦》就是因甄氏而作。

在初期,叔嫂之間的這份情感,單純且不強烈,或者說是淡淡的無邪的相互欣賞而已。

曹植兄弟之間也沒有多少芥蒂,文學上的共同愛好,彼此之間相互唱和,也許是常有的事。

他們之間的關系,與普通百姓家里兄弟關系,叔嫂關系相差不大。

但隨著“世子之位”的爭奪開始,這一切都發(fā)生了變化。

在曹植失去世子之位,甄氏因失去寵愛導致退出皇后競爭之后,叔嫂兩人的命運相似,在情感上或許就會有了共鳴。

惺惺相惜之感,拉近了彼此感情上的距離。

由于政治上的需要,曹丕不得已將甄氏處死。

出于同樣的需要,曹丕繼續(xù)打壓曹植。

但在情感上,又不能徹底割裂開來。

于是,就有了后來“曹植入朝,曹丕賚枕”之說。

由于曹植叔嫂之間的交往,一開始并不是偷偷摸摸地進行的,曹丕是清楚的。

后來的境遇,曹丕也會想象到的。

正是因為曹丕把他們既作為政治對手或政治隱患來防范和清理,又對夫妻之情,手足之情,難以隔絕,從而有了賚枕的可能。

人死啦,就沒有了威脅,但感情上還是存在追憶。

如果說曹丕對甄氏之死有所追悔的話,我倒不以為是。

但畢竟是十多年的夫妻感情,而且曾經(jīng)是非常深厚,看到兄弟,看到兒子,想起甄氏,是合情合理的。

帝王也是人,不可能不食一點人間煙火。

或許曹丕借此事,提醒曹植:感情歸感情,政治歸政治。兄弟,你好自為之吧!

至于為崔氏而作,我覺得差得太多,就不多啰嗦啦!

最后附上甄氏的《塘上行》,有興趣的友友們,仔細品味一下吧。

《塘上行》蒲生我池中,其葉何離離。傍能行仁義,莫若妾自知。

眾口鑠黃金,使君生別離。念君去我時,獨愁??啾?/p>

想見君顏色,感結傷心脾。念君常苦悲,夜夜不能寐。

莫以豪賢故,棄捐素所愛? 莫以魚肉賤,棄捐蔥與薤?

莫以麻枲賤,棄捐菅與蒯? 出亦復何苦,入亦復何愁。

邊地多悲風,樹木何翛翛! 從君致獨樂,延年壽千秋。
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