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

初一晚上到泰寧,初二晚上離開。想去大金湖,上清溪,尚書第三個地方。時間安排的過來嗎?請問要怎么安排

來源:hztdqczl.cn???時間:2023-02-20 06:40???點擊:168??編輯:admin???手機版

一、初一晚上到泰寧,初二晚上離開。想去大金湖,上清溪,尚書第三個地方。時間安排的過來嗎?請問要怎么安排

看看銅像公園,水車,初二上午可以坐車去上清溪,一個上午應該夠,早點回來吃午飯,中午吃完飯去尚書第

二、泰寧上清溪有什么特色,求介紹?

上清溪在泰寧東北部,金湖上游。全長50多公里,景色秀麗新奇,幽靜可人。兩岸人跡罕至,森林茂密,方圓幾十里內仍保持原始狀態(tài),形成彎多、灘急、潭深、山高、林密、峽逼的特點。主要旅游景點有鯉魚跳龍門、金鐘長鳴、五老看仙、陽光三疊、孔雀開屏、棲鷹崖、落霞壁和海市蜃樓等??梢哉f,走到哪,哪里就有你照片的背景。

三、泰寧獨特的風俗習慣有哪些?

泰寧古城位于福建的西北部,武夷山支脈杉嶺山脈的南麓,山南向陽,故舊稱“杉陽”。民俗文化融洽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,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特的地域文化,“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”,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風情。

具有客家人宗族意識濃郁的特征。

舊泰寧保留了中原婦女的纏足陋習。“男主外,婦主內”,婦女在家操持家務,相夫教子以及從事土布紡織等家庭勞動,一般不得拋頭露面,這一點與汀州八縣勞動婦女放大足的習俗迥異。但現(xiàn)在的婦女不再裹足了。

在服飾方面,民國時期,泰寧男人理光頭,穿對襟上衣,筒腰褲管,女人穿大襟衣服、筒腰褲。未出嫁的姑娘扎一根長辮子,婚后挽成發(fā)髻,這些又與客家人大同小異。

泰寧的宗教信仰非常繁鎖龐雜,舊泰寧城關建有關帝廟,崇拜關羽;將軍崇拜張巡、許遠、雷萬春;城隍廟,崇拜城隍;五谷廟,崇祀炎帝神農氏;玉虛宮崇祀南安古佛;二王廟,崇祀陳、汪二圣;定公廟,崇祀明初泰寧縣令定定;各鄉(xiāng)村水口普遍建有陽公廟和土地廟,崇祀里社神陽公和土地公等等,這些都與寧化、清流、明溪等客家縣相似。與此同時,還建有媽祖廟,本地人稱媽祖廟為姑婆,并每年隆重舉辦迎神廟會,明顯受到海播文化的影響。

正由于信仰的過于龐雜繁瑣,泰寧的眾多的信徒們也就根本弄不清那些神的名稱、職同,他們往往把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供在一起,讓他們睦鄰友好,和平相處。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家每戶都把佛教的“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”和道教的“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”供在大廳神龕的正中,兩邊再配上世俗的土地神和自家的祖先,讓他們一起享受香火。每遇上有諸如除病、消災、驅邪、祈福、求子等請示時,

在節(jié)慶習俗方面,泰寧節(jié)慶甚多,但最受重視的卻是七月半的鬼節(jié),其它節(jié)慶則等而次之,如重陽則有“有錢過重陽、沒錢燒火烤”(土語“陽”“烤”諧音)的俗語。鬼節(jié)就是中元節(jié),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宗,表達了泰寧人民深厚的祖宗情結,中元節(jié)不但要祭祀祖先,晚上還要到岔路口去“燒路錢”給孤魂野鬼,有點近似閩南的“普渡”習俗。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的祭祀式民間舞蹈---儺舞,舞姿原始古樸,奔放粗獷;每年元霄節(jié)前后舞鬧的稻草燈、橋燈、場面熱鬧有趣,令人賞心悅目。

泰寧有尊師重教的傳統(tǒng),這可能與泰寧歷史上曾出現(xiàn)過“隔河兩狀元、一門四進士、一巷九舉人”的空前盛況有關。表現(xiàn)在有一座規(guī)?;趾甑奈膹R,祭祀孔圣人。此外,家家還在正廳的神龕上交上“天地君親師位”的神主牌,把“師”提高到與天地、祖宗并列的地位。各宗族的族田中也單列出一項“學田”,用于獎勵宗族子孫讀書上進。另外街頭巷尾還普遍建有“字紙爐”,用于焚燒字紙,防止污穢,表現(xiàn)了鄉(xiāng)人對文化的高度尊重。

泰寧人崇尚風水,舊縣志“雖文廟之重,不憚五遷”的記敘講的就是因惑于風水而不惜勞民傷財,五次拆遷文廟的故事。流弊所至,至今農村建房造墳都是先請風水先生選地址、擇朝向、撿日子,不敢有絲毫的怠慢。

在婚喪習俗方面,泰寧的傳統(tǒng)婚嫁講究“六禮正娶”,六禮指的是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征、請期、親迎等六道完婚的程序。傳統(tǒng)婚姻不興自由戀愛,而是由父母委托媒人替兒女物色對象,婚前很多男女青年都互不相識,直到訂婚以后,未婚夫妻才開始走動,也有一些地方訂婚以后也不來往,直到完婚的那天晚上揭開新娘的紅蓋頭才看清女方的長相。在迎親的時間上,泰寧城關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大都選擇在上午10點左右出發(fā),午前將新娘迎娶回來,與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起赴午宴。但也有晚上迎娶回來,新娘在天亮前到達男家,有人認為夜間迎親是客家人的習俗,白天迎親是福建人的習俗,就這一點來看也表現(xiàn)了族種邊緣區(qū)的特色。

從喪葬習俗來看,泰寧也同時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習俗。一次葬叫正葬,在山坡上平行掏出個地道,將棺材推進去,封死地道口,再豎塊墓碑即可。正葬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做法,符合中國人死者入土為安的觀念。二次葬叫旁葬,是一種臨時性的葬法。采用這種葬法一般有兩種情況,一是喪家一時沒有找到好的風水地,隨便找個地方先葬下去,待過了七八年,死者皮肉全部腐爛以后再將骨骸撿起來,裝進一個瓦甕或小棺材中,正式下葬,反正旁葬的風水是不作數(shù)的。另一種情況是正葬以后,葬家運氣很壞,干什么事都不順利,懷疑是風水出了問題,于是遷墳再葬。二次葬被人們認為是客家特有喪葬習俗,但謝重光教授卻認為它是古百越民族的舊俗,是客家先民與閩粵贛土著相互融合的一種習俗。

關于泰寧的方言,1993年版《泰寧縣志》說:“泰寧縣古代屬邵武軍、邵武府。方言原來也是閩北方言,至今還有一些語音特點和詞匯同閩北方言相近。然而在數(shù)百年間,由于這里和贛東的撫州、南城、黎川等地往來密切,不少江西人來此經(jīng)營手工業(yè)、商業(yè)、并陸續(xù)在此定居,這里的方言就滲透了許多贛方言的特點,形成了一個以閩方言為老底,贛語化的方言區(qū)。

但是由于泰寧境內多山,來往不便,在長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(jīng)濟中,人們很少出門交往,于是在語音和常用詞匯方面又形成了很多個各自獨立的小方言區(qū),表現(xiàn)了很不統(tǒng)一的特點。

凡此種種,都充分顯示出金湖的民俗文化既具備了客家文化系列的基本屬性,但同時融合吸收了閩北文化和贛東文化的許多精華,顯現(xiàn)出一種豐富多彩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。
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