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

功夫茶具叫什么(功夫茶具名稱和含義)

來源:hztdqczl.cn???時間:2023-03-23 18:08???點擊:177??編輯:admin???手機版

1. 功夫茶具名稱和含義

“功夫茶”,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。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。之所以叫“功夫茶”,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。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,此功夫,乃為沏泡的學(xué)問,品飲的功夫。

 

  “功夫茶”起源于宋代,在廣東的潮州府(今潮汕地區(qū))及福建的漳州一帶最為盛行,乃唐、宋以來品茶藝術(shù)的承襲和深入發(fā)展。蘇轍有詩曰:“閩中茶品天下高,傾身事茶不知勞”。

  品“功夫茶”是潮汕地區(qū)很出名的風(fēng)俗之一,在潮汕本地,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,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。即使是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,也仍然保存著品“功夫茶”這個風(fēng)俗。可以說,有潮汕人的地方,便有“功夫茶”的影子。

 

  “功夫茶”以濃度高著稱,初喝似嫌其苦,習(xí)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?!肮Ψ虿琛辈捎玫氖菫觚埐枞~,如鐵觀音、水仙和鳳凰茶。烏龍茶介乎紅、綠茶之間,為半發(fā)酵茶,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“功夫茶”所要求的色香味。

 

  “功夫茶”的茶具,包括爐子,是紅泯小炭爐,一般高一尺二寸,茶鍋為細白泥所制,鍋爐高二寸,底有碗口般大,單把長近三寸,沖罐如紅柿般大,乃潮州泥制陶壺,茶杯小如核桃,乃瓷制品,其壁極薄。

  茶池形狀如鼓,瓷制,由一個作為“鼓面”的盤子和一個類似“鼓身”的圓罐組成。盤子上有小眼四個,為漏水所用。而圓罐則用于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。

 

  “功夫茶”所用的沖罐(茶壺),并非買來就用,而要先以茶水“養(yǎng)壺”。

 

  一把小壺,須先以“洗茶”(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)之水頻頻倒入其中,養(yǎng)上三月有余,方可正式使用。

2. 功夫茶具分別叫什么

功夫茶具之茶杯使用方法:

功夫茶具的茶杯種類和大小應(yīng)有盡有,根據(jù)茶壺的形狀和色澤選擇適當?shù)牟璞@樣搭配起來也頗有美感,對杯子的要求,最好能做到“握”、“拿”,“就口”舒適,“入口”順暢。

功夫茶具之茶盤使用方法:

用以盛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盤子,一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其中的茶水。

功夫茶具之茶巾使用方法:

茶巾又稱為茶布,茶巾的主要功能是干壺,將茶盤或茶杯周圍的雜水擦干,以保證清潔。

功夫茶具之茶匙使用方法:

茶匙又稱為茶扒,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,其主要用途就是把茶壺內(nèi)泡過的茶葉挖出,用茶匙挖出既方便又衛(wèi)生。

功夫茶具之茶荷的使用方法:

茶荷的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,既實用又能當藝術(shù)品,一舉兩得。

功夫茶具為功夫茶的必備器具,只有真正學(xué)會了這些器具的使用才能真正的喝到一杯功夫茶。有機會的話,可以在家自己準備一套功夫茶具,體會一下功夫茶不同的味道。

3. 功夫茶具介紹

功夫茶:從字義上的理解就是要花費時間來泡的茶。要有一定茶學(xué)知識才會泡好的茶。下面我就為你介紹一下功夫茶具所應(yīng)泡的茶葉,與茶具的幾種分類。功夫茶泡法之:用茶  上等的鐵觀音若干。鐵觀音是半發(fā)酵茶,用功夫茶泡法泡出來味道會異常甘香。 紅茶不可以,綠茶也不可以。花茶就沒有必要泡功夫茶嘍。紅茶是全發(fā)酵的,綠茶是不發(fā)酵的。烏龍茶是半發(fā)酵的。所以鐵觀音是烏龍茶里功夫茶泡法的經(jīng)典用茶。功夫茶具分類:功夫茶離不開茶具,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。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,香,味三絕的名茶,可謂相得益彰。茶具:茶壺、蓋碗,茶海(也就是公道杯),聞香杯,茶杯, 茶濾,茶夾,茶托,茶盤,茶巾、茶寵(適個人喜好而定)。這里說的是泡烏龍茶鐵觀音用的茶具, 當然有一些比如擂茶等的功夫茶就不一樣了。 功夫茶具用到的茶具基本上這些就完全可以滿足了,如果有更高的要求,還有茶硯,茶根,茶樂等等更高檔的禮儀套具。但民間一般不多見。功夫茶的茶具可以用:玻璃,瓷器,紫砂,等來泡制。但大都推薦功夫茶用紫砂來泡制更為上佳。

4. 功夫茶具名稱和含義介紹

功夫茶具介紹

1.茶匙,茶荷

茶匙,茶荷就是干茶入壺前的量具跟其他雜七雜八的用具一套買的,擱在一筆筒似的東西里,整套叫“茶道”。竹木石骨都無所謂,紫檀的不錯。茶量的合適直接影響茶湯的濃淡和氣,味,必須準確,泡多了就會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響。

2.爐及水壺

電或酒精燒的都可以,本身發(fā)熱時不生異味就行。必備,絕大多數(shù)功夫茶要求沸水,萬萬不能用飲水機或電熱水壺代替,因為它們設(shè)置的恒溫是90~95度,而且太多水不斷地沸騰水質(zhì)會受影響, 杯白瓷薄壁的,不影響茶色和茶味,清洗也方便。

3.儲茶的罐

紙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實惠,紙罐遮光,密封袋封氣味和潮濕。放在陰涼干爽的地方。有明顯焊縫的錫罐不要用(多數(shù)在罐底那一圈),因為焊劑洗不掉,味道會混到茶里。

4.聞香杯

聞香杯,聞香之用,比品茗杯細長,是烏龍茶特有的茶具,多用于沖泡臺灣高香的烏龍時使用。與飲杯配套,質(zhì)地相同,加一茶托則為一套聞香組杯,好處:一是保溫效果好,可以讓酒的熱量多留存一段時間,飲者也能夠握住杯頸暖一會兒手;二是酒香的味散發(fā)慢,可以讓飲者盡情地去玩賞品味。

5.茶壺(紫砂或朱泥的)

選出水量為三杯或四杯的(干茶1/3壺,完全泡開時的出水),多了少了都難控制。這需要我們的去認真研究茶道!

6.茶盤(寬,平)

竹,木皆可,最好不用塑料的,有異味。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,二道茶不可或缺,因為那時的時間控制是論秒計的,一點不順手就泡壞了。

7.蓋碗的陶瓷茶具

蓋碗茶具是一種上有蓋、下有托,中有碗的茶具。又稱“三才碗”,蓋為天托為地、碗為人。品蓋碗茶,韻味無窮。茶蓋放在碗內(nèi),若要茶湯濃些,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,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(zhuǎn),輕刮則淡,重刮則濃,是其妙也。

5. 功夫茶具整套茶具名稱

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與其形狀有關(guān),

有的叫杯,

有的叫盞,

有的叫碗,

有時它們也被拿來作為喝酒之用。

今天我們一起從杯子的器型開始,

來了解茶杯的各種名稱!

敞口、斜身、深腹、圈足,通常比碗大,比杯略小。宋代有黑、白、醬、青和青白釉茶盞,以黑釉為貴。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、建盞。

(盞作為一種盛裝液體的日常器皿,通常由陶瓷、木、竹、金屬等材質(zhì)制成,常見的就有茶盞、燈盞、油盞。)

從宋始,盞就成為喝茶專用器皿,就此意味著喝茶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的層面。

壓手杯

口平坦而外撇,腹壁近于豎直,自下腹壁處內(nèi)收,圈足。其形體端莊大方,凝重中見靈巧,握于手中時,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,體積大小適中,分量輕重適度,穩(wěn)貼合手,故有“壓手杯”美稱。而壓手杯則應(yīng)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最。

撇口杯

口略往外撇,腹微斂,滾圓圈足。胎薄,胎質(zhì)細潤,屬最常用和最常見的杯型之一,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于壓手杯,但比較真實和正常,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壓手杯。

折腰杯

出自《晉書`陶潛傳》之中的屈身事人的典故。高度大小適中,能較好的聚合香味,也貼合手部曲線。

八方杯

六方形,大小適中,杯型耐看,造型挺拔,線面清爽,棱角分明,施以汝釉,用起來更加圓潤。六棱流直而上翹,方中帶曲。喜歡汝窯口杯之人,對六方杯基本是沒有免疫力的。

蓮瓣杯

施以汝釉,區(qū)別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蓮瓣,古樸典雅、光潤大方。杯體開片如魚鱗、蟬翼狀,久用之后,茶色著于裂紋處,形成變幻莫測、美麗絕倫的花紋。

斗笠杯

口大,底足小,如蓑翁之斗笠,取其怡然自得之美,線條簡潔優(yōu)雅,燒成難度高,于簡潔中見大智。

圓融杯

肚子略外鼓,口徑略內(nèi)收,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,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,綜合口感是最好的。

方斗杯

流行于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,因形似方斗而得名。其工藝比較特殊,需要將坯泥制成片狀粘接而成。由于工藝復(fù)雜,技術(shù)局限,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(guī)整。清康熙時期,出現(xiàn)一種提梁式方斗杯。杯內(nèi)有一橫梁,將兩側(cè)內(nèi)壁連接起來,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,使器形十分規(guī)整。

耳杯

系仿漢代漆制羽觴,器身呈橢圓形,兩側(cè)有對稱的小耳,故名。流行于東漢至兩晉、南北朝,品種有綠釉陶、青瓷等。

雞缸杯

敞口,淺腹,臥足。杯上以斗彩繪畫雌、雄雞及雛雞,間以山石、蘭草、牡丹,故名雞缸杯。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,清代各朝都有仿造,尤以康熙、雍正時所仿最佳,幾可亂真。(上海收藏家劉益謙曾以2.8億港元拍得一只明成化雞缸杯)

爵杯

仿青銅器造型,口沿外撇,圓腹略深,前尖后翹,下承三高足,口沿兩側(cè)有對稱的立柱。明、清兩代均有燒造,有青花、白釉、藍釉及粉彩等品種。

高足杯

因杯身之下有高足,故名??谖⑵?,近底處豐滿,下承高足,高足有竹節(jié)形,圓柱形、四方形等。明、清兩代均有燒造,品種有青花、斗彩等。

雞心杯

造型為敞口,口以下內(nèi)收,瘦底,圈足。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,底心凸起雞心形,故名。 系明代產(chǎn)品,永樂時景德鎮(zhèn)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,現(xiàn)均有傳世品。

臥足杯

是明、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,因杯底無圈足,呈內(nèi)凹的臥足而得名。有白釉、青花、五彩、粉彩、墨彩等品種。

羅漢杯

創(chuàng)作靈感來源于傳統(tǒng)羅漢缸,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,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(jié)合,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,粉潤、柔和的畫面效果,又具有釉下五彩的晶瑩光亮、潤澤飽滿,是集觀賞、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(shù)珍品。

鈴鐺杯

也稱仰鐘杯、金鐘杯、磐式杯,流行于明清時期。杯口外撇,深腹,圈足,倒置似鈴鐺,由此而得名。明成化、嘉靖、萬歷時期有白釉、斗彩、青花等品種,發(fā)展到了清康熙、雍正時則有青花、五彩等。

馬蹄杯

流行于明清。敞口,斜削腹,內(nèi)凹底小平底,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,形狀倒置似馬蹄。明代以回青、灑藍、孔雀藍、白釉等品種為常見。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,多作斗彩,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。
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