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

茶藝起源是哪國(茶藝形成于什么時代)

來源:hztdqczl.cn???時間:2023-04-13 20:28???點擊:71??編輯:admin???手機版

1. 茶藝形成于什么時代

唐代時期是我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

一、“茶”文化的形成時期——唐代

隋唐時,茶葉多加工成餅茶。飲用時,加調(diào)味品烹煮湯飲。隨著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(xiàn),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(fā)展,涌現(xiàn)出了許多名茶,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,開始加入薄荷、鹽、紅棗調(diào)味。此外,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, 飲茶的方式也發(fā)生了顯著變化, 由之前的粗放式轉(zhuǎn)為細煎慢品式。

唐代的飲茶習俗蔚然成風,對茶和水的選擇、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(huán)境越來越講究?;蕦m、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盛行茶宴,茶宴的氣氛莊重,環(huán)境雅致,禮節(jié)嚴格,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,取水于名泉、清泉,選用名貴茶具。盛唐茶文化的形成,與當時佛教的發(fā)展、科舉制度、詩風大盛、貢茶的興起、禁酒等等均有關聯(lián)。

公元780年左右,陸羽著成《茶經(jīng)》,闡述了茶學、茶藝、茶道思想。這一時期由于茶人輩出,使飲茶之道對水、茶、茶具、煎茶的追求達到一個極盡高雅、奢華的地步,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,茶文化中出現(xiàn)了一股奢靡之風。

二、‘茶’文化的興盛時期——宋代

到了宋代,茶文化繼續(xù)發(fā)展深化,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。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喜愛飲茶,在宮中設立茶事機關,宮廷用茶已分等級。至于下層社會,平民百姓搬家時鄰居要“獻茶”;有客人來,要敬“元寶茶”,訂婚時要“下茶”,結婚時要“定茶”。

在學術領域,由于茶業(yè)的南移,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,茶學研究者傾向于研究建茶。在宋代茶葉著作中,著名的有葉清臣的《述煮茶小品》、蔡襄的《茶錄》、朱子安的《東溪試茶錄》、沈括的《本朝茶法》、趙佶的《大觀茶論》等。

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,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融合,開始出現(xiàn)茶館文化,茶館在南宋時稱為茶肆,當時臨安城的茶飲買賣晝夜不絕。此外,宋代的茶飲活動從貢茶開始,又衍生出“繡茶”“斗茶”“分茶”等娛樂方式。

三、“茶”文化的持續(xù)發(fā)展時期——元明清時代

宋人讓茶事成為一項興旺的事業(yè),但也讓茶藝走向了繁復、瑣碎、奢侈,失卻了茶文化原本的樸實與清談,過于精細的茶藝淹沒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。自元代以后,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(fā)展期。直到明代中葉,漢人有感于前代民族興亡,加之開國之艱難,在茶文化呈現(xiàn)出簡約化和人與自然的契合,以茶顯露自己的苦節(jié)。

此時茶已出現(xiàn)蒸青、炒青、烘青等品類,茶的飲用已改成“攝泡祛”,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,如唐伯虎的《烹茶畫卷》《品茶圖》等。茶葉種類增多,泡茶的技藝有別,茶具的款式,質(zhì)地、花紋千姿百態(tài)。晚明到清初,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(xiàn),制茶、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緊瑣,但茶風趨向纖弱。

明清之際,茶館發(fā)展極為迅速,有的全鎮(zhèn)居民只有數(shù)干家,而茶館可以達到百余家之多。店堂布留古樸雅致,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,還有商人、手工業(yè)者等,茶館中營點心和飲食,還增設說書、演唱節(jié)目,等于是民間的娛樂場所。

四、“茶”文化的再現(xiàn)輝煌時期——當代

雖然中華茶文化古已有之,但是它們在當代的復興,被研究卻是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。臺灣是現(xiàn)代茶藝、茶道的最早復興之地。內(nèi)地方面,新中國成立后,我國茶葉產(chǎn)量發(fā)展很快。物質(zhì)基礎的豐富為茶文化的發(fā)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
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,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創(chuàng)作一批專業(yè)著作,對當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,如:黃志根的《中國茶文化》、陳文華的《長江流域茶文化》、姚國坤的《茶文化概論》、余悅主編的《問俗》,對茶文化學科各個方面進行系統(tǒng)的專題研究。這些成果,為茶文化學科的確立奠定了基礎。

隨著茶文化的興起,各地茶文化組織、茶文化活動越來越多,有些著名茶葉產(chǎn)區(qū)所組織的茶藝活動逐漸形成規(guī)模化、品牌化、產(chǎn)業(yè)化,更加促進了茶文化在社會的普及與流行。

2. 茶藝盛行的朝代

出現(xiàn)在唐朝,唐時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空前

3. 茶藝是誰提出來的

根據(jù)筆者手中資料,“茶道”一詞最早是中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一詩中明確提出來的,詩中云:一飲滌昏寐,情思朗爽滿天地;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;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   中國是茶的故鄉(xiāng),歷史悠久,光輝絢麗,但“茶道”一詞,很長時間曾被人們遺忘,竟發(fā)展到日本學者曾向國人提出“中國有沒有茶道?”荒謬而富諷刺的笑話。   對中國茶道的創(chuàng)立,學術界說法不一。有引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“精行儉德”四字的;有引《封氏見聞記》“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,于是茶道大行?!?請注意,時在晚唐)有“中國明初朱權自創(chuàng)的茶道”等等。百花齊放,可見大家都在深入地研究,形勢喜人。陸羽,擅長種菜種茶,首創(chuàng)餅茶炙烤“三沸”煮飲法,對茶的功效論述甚詳,對茶的品飲他側(cè)重精神方面的享受,無疑他是我國茶道的奠基人。但遺憾的是他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沒有明確提出“茶道”這個詞,令人費解。

4. 茶藝的發(fā)展和演變

雖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產(chǎn)茶葉,也有飲茶的傳統(tǒng),但最初都源自于中國。

中國是茶的故鄉(xiāng),是世界上最早發(fā)現(xiàn)茶樹和栽培茶樹,使用茶葉的國家。茶葉伴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。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(fā)展書卷,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。茶不僅是一種飲品,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;茶文化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
對于茶文化的起源問題,各家說法不一。唐代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不僅系統(tǒng)地總結了種茶、制茶和飲茶的經(jīng)驗,而且將儒、釋、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,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。

中國古代人工植茶始于何時,曾經(jīng)眾說紛紜。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曰:“茶之為飲,發(fā)乎神農(nóng)氏”。民間也有傳說,認為是上古神農(nóng)氏遍嘗百草時發(fā)現(xiàn)了茶葉。事實上,茶葉起源不會如此之早。《華陽國志·巴志》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經(jīng)將茶作為貢品進獻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。由此可見,茶葉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(xiàn)。西漢王褒(生卒年代不詳)《僮約》中有“烹荼盡具”、“武陽買荼”的文字,這里所說的“荼”就是“茶”,西漢初期馬王堆漢墓中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用于隨葬的茶葉。這些都說明,至遲在西漢時期,茶葉就已經(jīng)較為普及,并已逐漸自巴蜀向東部傳播。

至于“茶”的名字的來源,也和神農(nóng)氏有關。傳說神農(nóng)氏長著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,但凡吃進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于身體的利弊,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。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后,看見這種水在肚子里流淌,所到之處,把腸胃擦洗得干干凈凈。于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“擦”,后來就慢慢演變成現(xiàn)在的“茶”。

古人賦予“茶”字很多美好的含義,其中有兩種解字說法流傳最廣:第一種,以“茶”字象征長壽?!安琛弊值牟葑诸^與“廿”相似;中間的“人”字與“八”相似;下邊的“木”則可分解為“八”和“十”。將由“茶”字分解出來的“廿”加上“八”再加“八十”等于108。因此,古代文人把108歲的老人稱為“茶壽老人”。久而久之,“茶”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。第二種,以“茶”字倡導回歸自然?!安琛弊挚煞譃椴葑诸^以及“人”和“木”三個部分,“人”在草之下,木之上,即為茶,愛茶人將其解為:人在草木間,孰能不飲茶,同時也有倡導人們回歸自然的意味。

在茶葉傳播和流行過程中,佛教禪宗發(fā)揮了很大的作用。5世紀時,禪宗祖師達摩來到中國,從此佛教禪宗在中國逐漸興起。禪宗修行時要求靜坐參禪,經(jīng)常為了修行而徹夜不寐。因為晚間不食不睡,故而能提神醒腦的茶葉就大受歡迎。茶葉首先在中原地區(qū)的僧人間流行開來,此后,隨著佛教的傳播,飲茶習俗亦自佛門傳入世間。唐代時,飲茶習俗已遍及大江南北,上至王公貴戚,下至平民百姓,都將飲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。

5. 茶藝的形成

關于茶的確切起源,眾說紛紜,無從查考。不過大多數(shù)看法傾向于神農(nóng)氏。

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提到,“茶之為飲,發(fā)乎神農(nóng)氏”,《神農(nóng)百草》中也說到:“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而茶解之。”(真是太難為神農(nóng)氏了)真乃神藥也!

可見,茶最早是作為一種藥材出現(xiàn)的。

東西周(茶是用來吃的)

到了東西周時期,已經(jīng)開始人工種植茶樹了,不過那時候茶是用來吃的,有的直接嚼葉子吃,有的將茶葉放進湯里,還有的直接煮把茶葉放粥里,做成“茶葉粥”。直到現(xiàn)在,我們還有類似的做法,比如煮茶葉蛋,煮茶香雞等,只不過不再吃茶葉了。

秦(吃茶改為喝茶)

秦朝時,人們不再單一地吃茶,而是逐漸當飲品來喝,同時依然拿來做藥用。

兩漢(茶餅出現(xiàn))

兩漢時期,制茶工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開始出現(xiàn)更易運輸?shù)牟栾?。成都成為了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。東漢時期的華佗明確提出茶是一種很好的藥材,有消除疲勞,提神醒腦之效,經(jīng)常安利給朋友們。

此物提神醒腦,消除疲勞,實在是外出旅行,居家必備之佳品,老哥要不要試試?

唐(出現(xiàn)“煎茶”之道)

唐朝時,茶逐漸開始成為一種藝術,流行于高層人士中。將喝茶上升到藝術層面的,當仁不讓地要歸功于“茶圣”陸羽。

中唐以前,人們喝茶的時候還要加入蔥、姜、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等物。

傲嬌的陸羽非常瞧不上這種喝茶方式,曾直言“斯溝渠間棄水耳”——這簡直是臭水溝里的廢水。

那幫人喝茶太沒品,跌份兒!

他將這些調(diào)味料全都舍棄,只保留了鹽來調(diào)味。

唐代這樣的喝茶方法,叫做“煎茶”:

先將餅茶碾成粉末,置于鍋中煎煮,而后再加鹽調(diào)味,以去除苦味。煎好的茶用長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飲用。

唐代茶具(點擊可查看大圖)將茶放于茶鍑中煎煮,茶鍑架在交床上風爐至于交床下加熱茶鍑底

宋(斗茶盛行)

“茶興于唐而盛于宋”,宋朝人均GPD很高,生活水平領先世界。有錢有閑,人們對茶的研究也更為深入,茶餅在宋朝極為流行。

茶餅有多貴呢?在宋代,一餅茶值二兩黃金。在茶餅中,龍鳳團茶可以說是茶中的LV,妥妥的奢侈品,每一團具有龍鳳紋飾的茶餅可值數(shù)十萬錢。

而且,隨著茶文化的發(fā)展,茶的玩法也越來越多。大家都知道斗蛐蛐,斗狗,然而這些活動在宋朝人看來太LOW了,他們玩的是“斗茶”,認為這才是文人雅趣,而斗茶和“品香、插花、掛畫”并稱為 “四大雅事” 。

斗一波,來不來?斗就斗,誰怕誰!

斗茶的要點在于“點茶”:

點茶就是用小勺將茶末分到幾個茶碗里,沖入滾水,用茶匙或茶筅、茶筋等攪動茶湯,使之產(chǎn)生茶沫,乃至咬盞掛杯,幻化出花草蟲魚之類現(xiàn)象。

點茶完畢,接下來就是“斗茶”了。

斗茶,一看顏色,湯色純白如乳勝出,青白、黃白、灰白為負;、二看湯花,湯花勻細,久聚不散,緊咬盞沿,沒有水痕,叫做“咬盞”,反之,若湯花不能咬盞,而是很快散開,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“水痕”,這就輸定了。

點茶技法后來被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傳至日本,后發(fā)展成了抹茶道,成為了日本文化一個重要標簽。

源自宋代的日本抹茶

在中國文化史上,唐詩宋詞不僅構筑了中華文化的高峰,茶文化也形成了兩座巔峰。

元(工藝轉(zhuǎn)變,重炒制)

開始制作散茶,并且在制作工藝上有所轉(zhuǎn)變,重炒制。

明(改團為散,散茶盛行)

明朝時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,散茶逐漸成為主流。如今我們熟悉的綠茶、黃茶、紅茶、烏龍茶,都是因為廢團改散,制茶工藝改良之后,才逐漸出現(xiàn)的。

你們能喝上綠茶紅茶烏龍茶,都得感謝我!

散茶風行民間,喝茶方式也變得更簡單:直接用沸水沖泡,這一飲茶的方式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。

清(簡化茶具)

清代不僅出現(xiàn)了如今我們喝到的大多數(shù)茶類,更有很多愛喝茶的皇帝。

其中以乾隆為代表,乾隆皇帝就曾經(jīng)說過:“君不可一日無茶”。

同時,茶具也進行了簡化,這樣也更利于茶文化的傳播。清朝蓋碗的流行,就和愛茶的乾隆皇帝密不可分。
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