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建盞不適合喝普洱
建盞養(yǎng)盞的重點在于“喝”,喝茶的過程中有冷熱交替的過程更容易出彩。
雖然養(yǎng)盞隨心,用啥茶喝都可以。但是為了更好的出彩,建盞會建議,臨近建陽的武夷山所生產(chǎn)的巖茶是很好的選擇。
因為武夷巖茶含有豐富礦物質(zhì),在我們?nèi)粘J褂媒ūK飲茶時,建盞釉表層的鐵逐漸被氧化以及武夷巖茶里豐富的礦物質(zhì)與建盞釉表面的鐵起輕微的反應(yīng),建盞釉面日積月累慢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,也就是七彩色。
熟普養(yǎng)盞,出彩快,但是出彩后消失得也快。許多人會發(fā)現(xiàn)出彩不久會變黑了,為何,因為茶湯比較濃,容易殘留茶垢。
建議用普洱養(yǎng)盞的盞友,每次喝完茶,立即用熱的清水沖洗一次盞,在裝一杯熱的清水靜置一小時后倒扣瀝干。
若覺得盞色變暗,隔三差五用濕布、濕紙巾擦拭盞表面茶垢即可,這樣養(yǎng)盞之后的彩,雖然擦了之后彩會沒了,但是幾泡茶后,又會“失而復(fù)得”,而且養(yǎng)出的彩更為穩(wěn)定,更有特色。
綠茶,鐵觀音,白茶養(yǎng)盞,比較慢,但是茶垢少,不需要經(jīng)常擦拭,有耐心,想多嘗試的朋友,可以試試看。
養(yǎng)盞,需要定期清理
養(yǎng)盞就是茶水的浸泡即可?其實不然。
有朋友覺得,長時間不清洗可以讓養(yǎng)彩的進程加快,所以選擇一直不洗。外觀上,有時確實會更快出彩,可是這樣速成的「彩」,并不是健康自然的彩。
長期不洗茶器,會產(chǎn)生茶垢(青瓷、白瓷也是一樣),茶垢的成分和干燥后的茶水溶液是不同的。
難溶解的茶垢附著在盞壁上,可能會滋生霉菌,也容易堵塞氣孔,降低建盞的透氣性,且會影響建盞釉色的呈現(xiàn)。
2. 建盞不適合喝哪些茶
喜歡喝茶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曾聽過建盞,有的人喜歡用它來喝茶,而有的人卻認(rèn)為建盞不適合品茶,只適合收藏在博物館里觀賞。為何大家對它的看法反差巨大,建盞到底適不適合拿來泡茶?要想回答問題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建盞的前世今生。
建盞有過鼎盛時代,在宋代,建盞是當(dāng)時的寵兒,是時尚潮流產(chǎn)品,幾乎每一個宋朝人都喜歡用建盞來點茶。建盞是指建窯燒制而成的黑釉瓷,因為宋代盛行點茶,而點茶需要使用到的就是黑釉茶盞(建盞),所以為了滿足點茶需求,宋朝廷就讓人進貢斗茶需要的建盞,進貢的茶盞的底部一般會刻印有“供御”或“進盞”字樣。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點茶,為何點茶需要用到建盞?點茶是宋代的飲茶方式,唐朝流行煎茶,而宋代雖也有煎茶,但主要流行點茶。點茶法也是宋代斗茶的方法,值得一提的是,點茶法曾傳播到日本、韓國等周圍國家,對他們國家的茶道有著很深的影響,就比如日本抹茶。
點茶的流程有哪些?首先我們要知道,點茶時使用到的茶葉并非散茶而是茶餅,并且茶餅與現(xiàn)代茶餅又不一樣,是古代的蒸青茶餅,它們在宋代有一個好聽的名字,叫做龍鳳團茶。龍鳳團茶是在宋代皇室的貢焙基地福建建安生產(chǎn)的,所以它也叫建茶,又因為主要產(chǎn)地境內(nèi)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,所以還可以叫北苑茶。
言歸正傳,我們在點茶時,要先撬下部分茶餅,然后將茶餅用炭火烤一烤,又將茶餅?zāi)コ煞?,?jīng)過碾羅,茶粉要很細才行。接著就是燒水,溫杯,投些茶粉到建盞里,再注入一些沸水,用茶筅攪拌,將茶粉調(diào)和成清狀,然后再次加沸水,再次攪動,多次加水、攪拌以后,建盞里的茶湯就會呈現(xiàn)乳白色的樣子,也就是,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,此時粥面上還能“作畫”。
簡單來講,點茶就是用沸水沖泡茶粉,將其攪拌成乳白色的茶湯,再全部喝下。古代人也重視色彩反差美,只有暗色系的建盞才能承托出點茶的美,如果用白瓷,那么就沒有那么強大的反差美,承托不出點茶的美。
我們現(xiàn)在流行清飲方式,或用玻璃杯,或用蓋碗、紫砂壺等,幾乎很少用建盞,就是因為建盞比較不適合,不適合當(dāng)下的飲茶方式。不可否認(rèn),建盞是曾經(jīng)宋代的時尚產(chǎn)品,點茶的固定搭配,可時代不同了,與如今飲茶方式的匹配度不高了,所以用它的人就少了??偟膩碇v,建盞不適合當(dāng)茶具的原因有以下6點。
第一,建盞不利于品茶。黑色建盞不易于觀察茶湯與葉底,而且建盞往往很大很笨重,是一個小碗,與品茗杯大多了,不好品飲。第二,制作建盞的成本較大,價格不菲。第三,建盞質(zhì)量參差不齊,有很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。第四,制作建盞的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,含鐵量較高,所以有人用建盞喝茶感覺有一股鐵味。第五,建盞太華麗了,以至于不忍拿來裝茶湯,或者不想被別人說,故意裝高大上。第六,有很多茶具比建盞顯得更實用。
不得不說,建盞很好看,是一件藝術(shù)品。至于使用方面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,未必就不能用它來喝茶。當(dāng)我們泡黑茶、普洱茶等不重湯色的茶,用建盞喝未嘗不可
3. 建盞喝茶好嗎?
建窯的建盞喝茶喝酒都是沒有問題的,其實這種建盞瓷器就是仿制宋代時期的瓷器,包括外形以及黑色釉的特點。用這種瓷器,他雖然是屬于半釉的瓷器,但是整個建盞的內(nèi)部都是國漫有水的,所以喝茶喝水喝酒都是沒有問題。
4. 建盞能喝不同的茶嗎
建盞其實并不適合喝茶。
建盞其實是拿來點茶的,點茶類似于現(xiàn)在日本茶道的打抹茶,要把茶湯打成白色,這樣黑色的建盞才能跟白色的茶泡沫形成顏色反差,按照古法,中國的點茶,還要在打好的茶上繪畫……所以點茶跟我們現(xiàn)在喝茶完全是兩種操作流程。一款茶,你拿建盞喝,跟你說改變水質(zhì),這種問題實際影響的效果微乎其微,只是一種心理暗示而已。
5. 建盞適合喝普洱茶嗎
喝普洱的壺要大點,身桶高點,腹大點,泥料紫泥,段泥都可以,朱泥新手還是不要碰了,容量看個人肚量和人數(shù),一般200CC到300cc就可以,太小的壺降溫快,不容易泡出普洱的味道,茶杯選擇斗笠杯或盞杯或建盞之類,一般看個人喜好,汝瓷或青花的大口杯,如斗笠杯之類就不錯,普洱喝的時候最好放到50度左右喝較好,能品出味道,也不容易嘴干,不要像喝綠茶那樣趁熱喝。
至于茶具,要求不太嚴(yán)格的話,一條茶巾,一把壺(必須的),一個公道杯(按壺大小,玻璃的較好,看茶色,品茶味,享受?。瑤讉€茶杯(看個人經(jīng)濟能力和喜好,好的茶杯有時候比壺貴,瓷杯好點),燒水壺(隨手泡,看自己條件了),開普洱的話,還要茶針或茶刀,開茶盤,還需要個茶濾,至于茶荷,茶夾,茶漏,茶海之類的看自己喜好吧,就個人看來,如果不是表演茶道的話,一般家庭喝茶未必必須。
普洱熟茶放到溫?zé)岷容^好,喝幾杯下去出汗,打嗝,越喝越甜,靜下心來慢慢品。
至于紫砂壺的牌子,只有一個那就是宜興紫砂。推薦你去紫砂江湖或紫砂聯(lián)盟看看吧,想要買個能放心喝茶的壺,還是可以的。
不要太注重制作者的名氣之類的,其實你想想,花個幾百上千元買把壺,能指望它升值多少?
就算你運氣好,升值個幾倍的,才多少錢?
并且,記住,紫砂之類的東西一般都是易進難出,自己買的時候,被人一忽悠,腦袋一熱,買了。想要變現(xiàn)?還是省省吧。
6. 建盞可不可以喝普洱
紫燒建盞養(yǎng)盞方法如下:
1、平時,每天喝完最后一盞茶,用開水沖洗,去除附著在釉面上的茶垢,然后將建盞自然放置,通風(fēng)便可。也可用專門的茶布擦拭干凈。時隔三兩日、也可四五日,就進行一次全面清潔(可用清潔布或牙膏清洗)。
2、切忌把茶水放盞中留夜,或者故意不清洗建盞,以便更快地養(yǎng)出效果。常見到這些盞的盞內(nèi)壁有很多茶垢,雖在陽光下變換角度,可以看到類似于“七彩”的樣子,可殊不知,這是對建盞極大的傷害。像這樣養(yǎng)盞日積月累下來,會使得盞釉面愈發(fā)干澀,灰暗,晶體也逐漸暗淡。
3、如果環(huán)境較為陰濕時,應(yīng)把建盞清洗干凈后,放在通風(fēng)易干之處、或者用柔軟的茶布擦干,等到完全干燥后再妥善收存。
4、可以多準(zhǔn)備一只建盞交替使用,讓盞有休息的時間,是養(yǎng)好盞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7. 建盞適合泡茶還是喝茶
選擇建盞喝茶,既可以洗茶,泡茶,可以享受聽茶、品茶帶來的儀式感。從水開到品茗,隨時隨地享受一盞好茶,享受與建盞一起飲茶的心境。
建盞鐵胎對茶湯的作用更明顯,不僅保溫好,而且對增強茶香也有很好的效果。
喝茶時,建盞在手,是否貼合整個手掌,是否覺得手感不錯,就像有人喜歡磨砂,有人也喜歡比較光滑的盞,就是因為這個手感合適。
8. 建盞喝茶不好喝
可以的,我有認(rèn)識在盞行天下專門做建盞的朋友,他們經(jīng)過實驗發(fā)現(xiàn)建盞喝啤酒,對于不會喝酒的人來說,建盞喝啤酒可謂是把神器,建盞能淡化啤酒,三瓶酒如同喝一瓶。建盞不僅對酒、茶、飲料有用而且可以用來喝湯,口感更甜,并且高貴。
9. 建盞可以喝白茶嗎
紫砂壺建議一壺一茶,而建盞則沒有這么“矯情”,用建盞喝任何類別的茶都可以,只要每次使用完畢清洗干凈即可。當(dāng)然,如果您希望自己心愛的寶盞能快一些出現(xiàn)“七彩寶光”,可以多飲巖茶、紅茶、普洱、白茶等,親測效果都不錯。
10. 普洱適合用建盞嗎
洱杯,就是泡普洱茶的杯子。
普洱杯的形狀是怎么樣的
普洱杯的功能特性:
盞:
飲茶用器。敞口、斜身、深腹、圈足,體略小。宋代有黑、白、醬、青、白和青白釉茶盞,以黑釉為貴。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,建盞。事實上,從宋朝開始,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,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。
杯:
壓手杯:口平坦而外撇,腹壁近于豎直,自下腹壁內(nèi)收,圈足。握于手中時,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,體積大小適中,分量輕重適度,穩(wěn)貼合手,故稱“壓手杯”。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