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

茶葉的歷史發(fā)展是怎樣的?其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歷史又是怎樣的?

來源:hztdqczl.cn???時間:2022-06-11 19:47???點擊:200??編輯:姚慧???手機版

【文藏來答】從一組圖片中來具體回答這個問題~

18世紀,廣州口岸興起了一種為滿足西方市場需求而創(chuàng)作,結(jié)合西方繪畫技法和中國傳統(tǒng)繪畫技藝,兼具藝術(shù)與商品雙重性質(zhì),被稱為“廣州外銷畫”的繪畫作品。每幅畫面展現(xiàn)一道生產(chǎn)流程。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際的紙本水粉制茶圖,共12件,逼真寫實地展現(xiàn)了廣州外銷茶從栽培、加工到裝運、銷售的全過程,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觀準確的圖像資料,因此制茶圖一經(jīng)出現(xiàn)就成為廣州外銷畫的熱門題材之一。下面作逐一介紹。

圖1

鋤地(圖1):畫面中,三五茶農(nóng)正在開墾荒地,平整土壤,擴建茶圃。這幅畫面印證了茶樹的生長與土壤、地勢的關(guān)系密切,茶樹適宜在土質(zhì)疏松、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、呈酸性或微酸性反應(yīng)的礫質(zhì)、砂質(zhì)土壤中生長。山邊有陽、樹木蔽蔭,陰陽調(diào)劑的茶圃更適合茶樹的生長。

圖2

播種(圖2):茶樹需播種繁殖,“凡種茶樹必下子,移植則不復(fù)生。”畫面中的茶圃正是栽種在平地之上的,每隔一定的間距,都開挖出一條溝壟以排水。幾位茶農(nóng)站在溝壟處,有的撒種,有的施肥,甚至每個茶坑撒播的茶籽數(shù)量都與文獻記載高度吻合。

圖3

施肥(圖3):及時除草施肥有利于茶樹的生長,晴天鋤過后,用米泔水等肥料澆地會更好。畫面中一位茶農(nóng)正在從屋舍庭院的瓦缸內(nèi)舀出泔水,兩位茶農(nóng)已經(jīng)將裝滿泔水的木桶從屋舍挑到了茶園,另外兩位則正手握長柄木勺逐株施肥。

圖4

采茶(圖4):采茶女頭戴斗笠采摘新茶的畫面,可以從屈大均《廣東新語·食語》:“大婦提籯,少婦持筐,于陽崖陰林之間,凌露細摘”的描述中得到最佳詮釋,此外,各地采摘茶葉的時間因地域不同,氣候不同,故采茶時間也有不同。廣州采茶以早春為宜,武夷茶則以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為佳,這段時間采摘的茶葉稱頭春茶,“立春后為二春,夏至后為三春。頭春香濃味厚,二春無香味薄,三春頗香而味薄”。采茶時宜晴不宜雨,“雨中采摘則茶不香,須晴晝采?!?/p>

圖5

揀茶(圖5):新采摘的茶葉要揀去老葉、枝梗、碎屑,揀茶這一工序一般也是由婦女和兒童來完成,故畫面中男子挑來待揀之茶,一位女子托箕前行準備揀茶,另外兩位茶女則正站在茶棚之內(nèi),折梗取葉,揀選良茶。

圖6

曬茶(圖6):又名曬青。清初王草堂《茶說》:“茶采后以竹筐勻鋪,架于風(fēng)日中,名曰曬青?!薄懊亢Y以半斤至十兩為度,候葉軟便翻一次,曬至葉上枝軟方移置架上。”畫面中經(jīng)茶女揀選好后的茶葉均勻放在竹籮之內(nèi),一字排開,日曬殺青,一茶農(nóng)正在逐一翻撿,均勻晾曬。

圖7

炒茶(圖7):新采摘的茶葉香氣未透,還需借助火力,才能使茶香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。此幅畫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,其他茶工則雙手置于炒鍋之內(nèi),快速急炒。茶棚之外,茶莊老板正向訂購行商展示新茶品質(zhì)。

圖8

篩茶與揉茶(圖8):炒好的茶葉要放在竹籮之內(nèi),攤薄冷卻之后,反復(fù)篩選,輕輕團揉,然后再次下鍋,文火焙干。炒后重揉的茶葉,茶汁更容易泡出。團揉時力道要輕,才不至產(chǎn)生碎片和粉末。畫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攤于竹籮之內(nèi)等待冷卻,男子揉茶,女子手持竹籮,篩選茶葉。通常茶葉要用篩孔大小不同的篩子篩選多次,以分粗細,即便是粗茶也要篩選13次。

圖9

舂茶(圖9):有些品種的茶葉,經(jīng)過曬青、揉焙等工序后,還需將茶葉舂勻舂細,做成茶餅。有經(jīng)驗的茶工會將茶葉分類,按粗、細、老、嫩依序倒進木碓中,力道剛中帶柔,直至將茶葉搗成細膩均勻的茶漿,然后用篾箍將茶漿定型,置烈日下曝曬一天,待水分稍干后放陰涼處風(fēng)干,脫箍后,茶餅便成型了。畫面中一茶工手舉木椎用力舂茶,部分茶漿汁液還迸濺到茶缸外壁,定型好的茶餅正在烈日下曝曬,一女子手托一籮曬好的茶餅正準備放回屋內(nèi)陰干。

圖10

裝箱(圖10):茶葉加工完成后,由包裝工人裝茶入箱,準備啟運。不同等級的茶葉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。一般茶箱經(jīng)木匠制好后,由鉛匠包邊,再用席子包好,藤條扎牢,為長途水運做好充分的防潮、穩(wěn)固措施。畫面中兩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,制作茶箱,另外兩名包裝工人正在裝茶入箱,一手持煙斗的紅頂商人坐在不遠處的石凳上密切監(jiān)督茶葉包裝的質(zhì)量。

水運(圖11):經(jīng)廣州口岸外銷的茶葉主要來自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等地,其品種主要有紅茶和綠茶兩類。茶葉從產(chǎn)茶地運往廣州的路線有很多,最便捷的方式是內(nèi)陸河運結(jié)合陸路運輸。我們從畫面中看到包裝密封好的茶箱整齊地碼放在岸邊,船工駕著竹筏,撐著長篙,滿載著茶葉準備啟程。

圖11

茶行(圖12):茶葉經(jīng)過長途跋涉運到廣州后,行商需要對茶葉重新進行翻炒。即便是茶葉在產(chǎn)茶區(qū)加工時已經(jīng)炒制過,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。一方面是為了去除運輸過程中所受的潮氣,另一方面也會根據(jù)外商的要求,對茶葉進行深加工,比如將不同的茶葉混炒,使之具有特別的風(fēng)味,或者加入花香,制成適合西方消費者口味的茶葉。此外,各種口味的花熏茶,則幾乎全部是在廣東地區(qū)加工制作的,如當(dāng)時頗為熱銷的“橙香白毫”、“香片”或“熏香珠蘭茶”等花熏茶,多產(chǎn)于廣東臺山及其附近。

圖12

加工好的茶葉,由裝茶工人再次裝箱,為了盡可能多的裝茶入箱,裝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內(nèi)用力踩踏,為的是把茶葉壓實,不留一點空隙。茶箱裝好后,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飾一些花卉紋樣作裝飾,并書寫茶葉名稱,茶箱編號,茶行商號等文字信息。過秤稱量后,船工駕西瓜艇或駁船將茶箱運到停泊在黃埔港的西方商船上。在這幅畫面中,為數(shù)眾多的裝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內(nèi)用力踩踏,壓實茶葉;兩位漆工在已裝好茶葉的兩只茶箱上用毛筆蘸墨書寫“熙春”茶名;三名茶工負責(zé)稱量重量,賬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細心記賬,桌旁小童研磨觀摩。八仙桌上除硯臺和賬簿之外,還有一個西式筆盒,上插有一支鵝毛筆,供西方商人簽字確認之用。不遠處,一位頭戴禮帽,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與行商謹慎交談,并準備接過行商遞上的鵝毛筆簽字確認,完成這筆茶葉交易。

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這套12件紙本水粉制茶圖,為清朝乾嘉時期廣州佚名畫家繪制,每幅畫均縱34、橫45厘米,尺幅大,畫工精細,是同類外銷畫題材中的精品之作,十分難得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,這組外銷畫逼真寫實地以圖像形式紀錄了廣州外銷茶從栽培、種植、采摘、加工、收購到出口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極大滿足了西方客戶希望了解中國茶葉生產(chǎn)過程的好奇心。

原文作者:白芳原文來源:《收藏家》2016年11月刊《南粵茗香飄四海——從清代外銷畫看廣州的茶葉出口》

(因篇幅限制,原文有刪減)

《收藏家》官方授權(quán),歡迎分享!如需轉(zhuǎn)載,請私信聯(lián)系!

想了解更多藝術(shù)推介與藝術(shù)收藏,歡迎使用【文藏APP】,關(guān)注【文藏】官方微信公眾號&微博&頭條號更多精彩內(nèi)容等著你!
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